logo微信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

第一节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
器之不存,道之不复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规律,尤其是要整体地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高度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结合。
✍️
还是要去看看原著的辩证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哲学具有反思、批判与超越的特点和功能
〰️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人们公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和特征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在康德哲学中,实践是道德活动。在黑格尔哲学中,实践是精神的劳作。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实践是饮食起居以及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
:其一,生产实践。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人组织、治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适应生产实践的活动,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等活动。其三,科学实验。
〰️
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
哲学素养是人的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如同“庙里的神像”“家中的字画”“山上的水

第一节 物质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
人类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
在社会运动的诸因素中,唯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人类社会尽管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物质性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仅表现在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正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构成了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和其他各种生活过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第二节 意识

✍️
世界观是个很好的概念,不同的世界观最终的解释也不一样
如何理解意识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哲学立场问题
〰️
科学家还发现,不同的植物喜欢不同的音乐。南瓜偏爱箫声,番茄喜欢浪漫的音乐,橡皮树爱听风琴奏出的音乐,而葡萄则对超声波特别敏感。对尖刺的音乐,多数植物有反感,甚至导致植株枯萎和死亡。
〰️
人类意识和动物反应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反应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活动的需要,而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则服从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需要
〰️
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生产劳动中,不仅要求人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人深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就需要有一种高于动物心理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活动的参与。这样,意识就通过劳动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产生出来
〰️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
需要辩证的看,辩证的理解,主观客观是辩证又统一的过程
若夸大、只承认意识的主观性、主观形式,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会走向唯心主义;若夸大、只承认意识的客观性、客观内容,否认意识的主观形式,则会走向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在实践中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
二向箔打击、宇宙大战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现实的物质材料,即便人类的意识水平再高明,也不可能创造出任何物质性的东西。
✍️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才能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节 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

✍️
自身之外是活动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都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第一节 实践辩证法的总特征

✍️
熟悉的句子,我刚才脑海里蹦出来的也是虫也
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第二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
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一,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发展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
因此,现存的、存在的不一定就是现实的,也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假、恶、丑现象是现存的,但却不是合理的、现实的。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变化,形式随之变化

第三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三大基本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劳动结合起来,不断积累,促成个人事业的不断飞跃,不能指望一夜成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
〰️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
归纳到演绎,演绎再到归纳
人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
✍️
所以文化大质变的时候破四旧毁坏文物是一种彻底的否定吗?
辩证的否定观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而非形而上学否定观把新旧事物撕裂开来。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
揭示出儿童从一开始把自我当成世界的中心,到逐步发生主客体的分化,形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
从而揭示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
在休谟看来,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之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联想,并且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也是人们无法证明的。康德认为,在人的认识之外存在“自在之物”,它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但是,“自在之物”只提供认识的材料,而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我们永远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论的共同本质就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认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
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插图]
〰️
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同客观对象是否一致,对人的认识本质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解
〰️
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本身并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真正目的是改造世界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
伟大如教员晚年也犯了即左又右的错误,更何况苦苦奋斗也不得志的普通人呢
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从如今的上海看,红门口的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是正确的
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辩证的意思仿佛就是好话坏话我都说了,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的认识是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
权利意志?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主体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充分发挥认识能力和实现认识目标。
〰️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指理论的概念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第三节 社会形态

〰️
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形成了历史必然性。
〰️
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历史决定论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动力

✍️
每个历史时期国家都要先指出当前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
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上看,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
社会发展的目标有多种,其中包括经济水平提高,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思想文化不断进步,人的主体能力不断发展等,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第二节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
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第三节 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历史作用

✍️
大跃进
杰出人物也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去为所欲为地创造历史,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因而不能创造时势。历史人物总是“应”特定时代条件的“运”而生,同时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许多将军
〰️
和领袖,是从旧中国的放牛娃、“煤黑子”、普通学生等小人物成长起来的。
✍️
时来天地皆同运,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
历史的大趋势终究会大浪淘沙,会根据能否满足时代的要求以及满足的程度,把真正的杰出人物筛选出来。时势的筛选作用,对于保障历史人物的质量以及历史任务的完成,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节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
人还是一个有着文化生命需求或超越性生命需求的存在物,人们为了满足超越性的生命需求,就需要从事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
✍️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的、最终目的及其实现的标志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
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纯粹内省式的心理修养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具有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