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这样的动物类型明确地告诉我们,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时期聚落选址具有林缘地带的环境特征。
在这一关系图中,引发人类生存方式改变以及促使人口增殖的根本原因在于气候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但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代表仅数百年,以数百年之短比万年之长,真可谓少年中国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夏人为中原土著,商人来自东方渤海湾沿岸地带,周人源于西部黄土高原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伴随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移向江南,中国农业地理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技术中心扩展与产量中心转移;而从以太湖平原为主的“苏湖熟天下熟”到以两湖平原为主的“湖广熟天下足”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两宋之际“靖康之难”迫使中原士庶纷纷南下,南方人口激增。由于人口增加,原来已经十分狭迫的土地,此时显得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要努力扩大耕地范围
玉米、甘薯的引进对于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种作物“根入土深,使土不固,土松遇雨则泥沙随雨而下”。
溪涧之水,发源山谷,从前山中树木稠密,落叶积地,滋润存水渐渍入溪,故溪流不涸。今山木日稀,无积叶可以存水,雨霁数日,溪流易涸,至堰田无水可注
以一年之收获,换十年之风沙,是长城沿线农业开垦后的严重问题。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
说明长江中下游河道变化涉及一系列地貌乃至于地质学概念,读下来必感晦涩,若用最简单的语句去概括,可归为弯道多、江心洲多,这些流经平原地区河道的特点,是长江洪水与险滩的重要成因。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
推恩令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插图]。汉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策
💡
明中后期为了协调地方事务、应对重大事件,三司之上设置了总督、巡抚,最初为临时派遣,后变为常制。巡抚负责一省的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监察等事务;总督的职责是调度兵马。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
总结历史时期的划界原则,大致出于两类,即“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
省际边界经济发展在受到山川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之外,地方保护意识尤为明显,产业趋同、龙头企业少、市场无序竞争,这些现象使原本经济落后的边区又套上了一重桎梏
💡
当年毛泽东就是利用川、黔、滇三省以赤水河为界的地理特征,率领红军赢得了“四渡赤水”的用兵奇迹。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
韩信出汉中选择的就是他来时所经之故道,亦称陈仓道,后来这段历史经民间演绎留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传说;但这个传说至元代才在艺人说唱中出现,此前任何历史文献均不见记载,因此“明修栈道”并不可信。
💡
杨贵妃盘中的荔枝并非来自岭南、福建,而是出自重庆一带。四川原本十分炎热,重庆一带小地貌的作用更提升了这里的气温,时至今日仍然属于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
食南之徒
汉武帝时期唐蒙重开石门,“凿石开阁,以通南中”[插图],将五尺道加以整修扩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
(三)近百年来商品经济促动下城市地域空间体系的形成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
“城市”包含两层含义,即“城”与“市”。城为由城垣所包围,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大型聚落。有的城分为两重,内层为“城”,外圈称“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是古人对于内外城居住者的区别,然而无论“城”“郭”其意涵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功能。
✍️
在两大基本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比商早期与晚期的城市布局不难发现,手工业加工区以及平民居住区由集中到分散,这一变化应与王室用品需求量加大而导致服务性人口增加相关。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偃师商城是封闭的,并由若干单一功能的分区组成(图15-1);安阳殷城则是开放的,并以某一功能为主,兼具其他设施,组成综合性功能的区域。商代城市的基本空间布局特点被西周城市继承下来,尽管时代不同,岐山周邑有着与安阳殷都相似的布局。 2.西周都城与春秋战国时期封国都邑 “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开启了西周早期都城历史,周天子随后在洛邑营建成周。考古发掘证明,成周城呈正方形,边长2890米,约合周制9里。城内以宫殿为中心进行布局,宫殿区位于中南部,手工业区与进行贸易的“市”位于城北。由于目前考古界仅揭示了成周部分情况,历史文献尤其是《周礼·考工记》有关记载对认识西周都城之制具有重要意义。《周礼·考工记》所载王城制度大致有如下要点:王城方9里,四面筑有城垣,每面城垣开3门,共12门。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