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

第二版前言

✍️
东晋门阀政治
业师田余庆先生
来自次等士族;我想补充的是,江左次等士族重振皇权的动量,远不如北朝军功贵族大。

三 常态、变态与回归

对历史最好的理解,往往产生于历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开始和终结
这个意义上不妨说,中国历史就是秦始皇和孔夫子的历史,前者奠定了中国制度的基石,后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调

一 从王国到帝国

〰️
大规模的“治水”就需要专门规划,需要用职能分工和集中管理的方式大规模组织人力,也许这就促进了氏族社会的质变和集中化权力的产生吧?所以有的学者说,夏朝国家是对战胜洪水的献礼
〰️
征服和暴力,也是公共权力的催生婆和强化剂

三 皇帝—官僚统治阶级

〰️
中华民族自是勤劳智慧的,他们的生生不息,岂是皇帝所赐

三 从禄秩到官品

九品官品的结构性特点,就在于其总体性和一元性。它把禄秩、封爵、公卿、将军号和朝位等等各种位阶要素,都纳入其中,使之一体化了。
✍️
魏晋南北朝为唐朝和后世做了地基
九品官品的结构性特点,就在于其总体性和一元性。它把禄秩、封爵、公卿、将军号和朝位等等各种位阶要素,都纳入其中,使之一体化了。

一 从法术、道术到儒术

由此法家也成了国家主义者,只把人民看成是“耕战”工具:“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如此而已。拥有一个强大国家,就是你们老百姓的最大好处了,你们还想要什么呢!

二 “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

〰️
王莽的信念是“制定则天下自平”
✍️
历史是由人构成的一个圆
从纯用文吏、遵循“法治”而儒生仅为点缀的秦政,经兼用儒生文吏、“霸王道杂之”的汉政,直到充分贯彻“礼治”理想,而文吏仅为陪衬的王莽“新政”,历史仿佛经历了一个奇妙的两极转向。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
这个“吏服训雅,儒通文法”的过程,造成了大量亦儒亦吏、非儒非吏的政治角色;进而一种以学者兼官僚为主体的政治形态,即“士大夫政治”,由此而奠定了基础。

一 吏道与功能

〰️
太尉课军事,司徒课民事,司空课水土工程事,刺史课郡,郡守课县。

二 官场与官族

✍️
司马谈 司马迁
史官

二 冰层下的潜流:官制和法制的进化

〰️
隋唐三省分工,是中书草诏、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分工明确而制衡严密。

三 胡化、汉化的摇摆波动

✍️
还是我们国土面积大啊,强弩的杀伤力也是有范围的
有一种看法,把五胡十六国的入主与欧洲史上蛮族南下灭亡罗马帝国的事件相比,认为后者造成了欧洲的“中世纪”,五胡入主则为魏晋的“封建化”一锤定音

一 青出于蓝:官僚行政的全面复兴

〰️
当唐朝大土地所有制再度发展、均田制趋于衰落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编户齐民体制——它们是皇权和帝国的柱石——先已矗立在那里了。换言之,从土地关系变迁看,北朝的均田制也许只是个曲折;但从政治发展看,均田制和三长制,却是北朝隋唐中央集权重新振兴的必要环节。

三 北朝政治文化风尚:重军功、重吏治、重法制

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史

四 北朝: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余庆先生指出:“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
现在还在继续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进一步说,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留下的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