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第三章 十常侍之乱和董卓进京

历代帝王将相的陵墓绝大多数不在深山或者平原,而是在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处。深山里雨水多,容易冲刷墓地,而平原地区容易积水,两者相交的地方不容易积水,在遇到雨水后又能迅速排干,十分有利于棺椁的保存,因此成为墓葬的首选之地。像北京的明十三陵,还有前面提到的满城汉墓,都是选择这种地形下葬。所谓风水,大抵如此

第四章 诸侯伐董

和曹操的命运一样,孙坚也败在徐荣手下,侥幸逃命。

第五章 群雄逐鹿

公孙瓒喜欢白马,手下养了一支精兵,擅骑射,又骑着清一色的白马,称为“白马义从”。赵云正是白马义从的一员,所以我们看到影视剧里的赵云,总是银枪、银甲、白袍、白马的潇洒模样,这正是白马义从的标配。

第七章 官渡之战

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袁军溃败。
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三个月,偶有交兵,互有损伤。曹操缺兵少粮,快坚持不下去了,就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说曹操以一当十,坚守了半年,已经是个奇迹,再坚持下去,奇迹还会发生。

第八章 平定江东

✍️
三国就是有太多的意难平啊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四日,孙策在丹徒(今镇江南)附近的山中打猎,被许贡的门客暗算,不久后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第九章 统一河北

三国时期,漳河依然是黄河的支流,水量也很大。曹操后来在邺城修建了铜雀台,曹植在《铜雀台赋》里说:“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可以说,正是这条漳水,滋养了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
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在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后,为了防止河北的反杨势力死灰复燃,就下令火焚邺城,一代名都从此成为废墟。

第十章 北征乌桓

但承德曾经还有个名字叫热河

第十三章 东风从哪里来

好了,我们以赤壁为中心,它的西北方有云梦泽,东南方有幕阜山,这一山一水,只要条件达到,就可以产生我们前面所说的湖陆风。假设在某个冬日,赤壁一带风和日丽,幕阜山因为是岩山结构,比热小,受日光照射后升温快,形成低压;云梦泽含水量大,比热大,升温慢,形成高压——高压区的气流向低压区移动,产生西北风,这和当时的季风风向一致。到了晚上,幕阜山因为比热小,温度很快就降下来了,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而云梦泽的水在白天接受太阳照射后温度已经很高了,此时下降得也慢,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这时高压区的气流向低压区移动,也就是幕阜山的气流向云梦泽移动,于是东南风就产生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季风活动不强的时候,只要这里白天太阳好,那么到了晚上,就会产生东南风。
〰️
傍晚时并没有起风,周瑜急了,怪诸葛亮说大话,一直等到三更时分东南风才起。三更即是半夜,也就是夜里十二点。这非常符合我们的推测,太阳刚下山的时候,幕阜山上的温度还没有降下来,必须要等到深夜,幕阜山上的气温足够低,才能产生湖陆风。

第十四章 刘备借荆州

刘备借完了南郡之后,荆州地区就出现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占据北部的南阳郡,孙权占据东南部的江夏郡,刘备占据西南部的南郡。两家一东一西同时牵制曹操,曹操在荆州就很难有所作为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其实就是荆州的放大版。

第十七章 濡须口

✍️
逍遥津就变成景点了
驻守合肥的将领是张辽。张辽趁孙权的十万大军还没有完成围城之前,只带着八百将士冲入敌阵,一直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吴军一溃千里,孙权差点被活捉。张辽一战成名,从此威震江东。

第十八章 汉中之战

✍️
这里的荔枝来自重庆
唐朝的时候,杨贵妃爱吃荔枝,官方在这里设驿道,把从岭南运来的荔枝通过这条路转运到长
从葭萌关这里,如果要去往成都,是一条长达百里的峡谷,不仅陡,还很险,所以后来诸葛亮在这里修筑了剑阁(唐以后称剑门关)​,成为成都最坚固的门户。

第二十章 夷陵之战

,在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东亚的季风活动也是最弱的时候;当季风活动弱的时候,大气环流的作用就明显了。
生活在长江一带的人都有体会,梅雨季节过后,每当七、八月间,大概持续半个月吧,天气湿热,没有一丝风,长久不下雨,这时的天地就像一口大蒸笼,人待在里面极其难受,如果在水边,水中热气蒸腾,更令人窒息难熬。这其中的原因,正是每到这个时候,季风减弱,副高压在这一带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十三章 交州,广州

✍️
当年南越王赵陀也活了好久
226年,统治交州近四十年的士燮病逝,享年九十岁。在当时,交州的经济虽然落后于中原,但他在此安享了四十年的太平日子。

第二十五章 秋风五丈原

✍️
为了书名点题吗
所以,北伐失败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问题,而是地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