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第一章 迷宫

〰️
因此,与做什么工作、挣多少钱相比,去什么部门的单位更能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掌握着组织生产、管理和资源分配的核心权力,是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的部门,而私营经济则是地位最低、体制福利最少的部门

第四章 努力

✍️
工作中有时候也是,更好的做人的再生产
把成绩控制在某一区间,以保证未来不会因成绩过低而失去机会;同时又尽可能在学业中节省投入成本,以便让自己投入到更广泛的目标探索中去
〰️
转山
〰️
如果我们一起去等一班飞机,结果我们晚点了,我们得在机场留一下午,我跟你有没有得聊。就是这种能力
〰️
他回忆起了导师对他说过的一席话:“我没有为这个社会创造GDP,是社会的废人。虽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废人,但我至少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这个东西要有人来读
✍️
真好啊
你研究那个人,至少你要提出一个有启发的洞见或者一种观念,能够帮助今天的人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是我最想做的事
〰️
我在台湾的时候就发现他们觉得这个(小确幸)很好,比如说在寝室楼下摆个花,就能感动一年,然后他们喜欢大半夜骑车到阳明山去吹风。我就想啊,可能台湾社会相对公平一点,社会问题也稍微少一点,在那个社会你去追求小确幸,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在大陆,读了这么好的大学,你追求小确幸,发发朋友圈?如果满足你的生活只满足于这样的话,我觉得你是没良心的。上了南方大学,你吸取了多少人都够不到的非常有限的资源,国家把资源都投在这个上,你享受着这个资源去过你的小确幸日子?我做不到。
〰️
前两天我们那个系主任还讲,求学问如果只是为了知识的话,没有意义。只追求独善其身,不求道的话,那没有价值

第五章 方向

〰️
,认为工作的目的、甚至人生的终极价值就在于无止境地追求一种趣味,让自己体验更多有意思的事物
〰️
对追求个体趣味的大学生来说,消费实现了工作的全部意义。正如鲍曼所言:“寻求自我认同、获得社会中的一席之地,过一种被视作有意义的生活,都需要每天在消费市场中实现。”[插图]p.68消费市场不断更新迭代的商品,使他们心中永远存在下一个想体验的兴趣目标
✍️
在追求自我兴趣的过程中,又通过消费主义回归了自我
对追求个体趣味的大学生来说,消费实现了工作的全部意义
✍️
知行合一
人们所知道的文化比他们所使用的要多
〰️
所以我现在找工作,我就看待遇和发展这两块,就是钱和对能力的培养。我其实就是一条狗,谁给我的骨头肉多我就给谁干活,领了钱回到家啃骨头,就这么简单。”

第六章 余论

〰️
全书试图论证,“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并非取决于个体的自由选择,而是阶层习性的产物,是不同阶层成员日用而不知的、前反思性的实践特征。大学的评判标准或职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客观上有利于“目标掌控者”获取职业优势,从而促进了学生出路结果不平等的产生
〰️
学者达成了共识:学校教育系统隐性的文化要求与低阶层文化不相兼容,而是系统性地与优势阶级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因而,当低阶层或少数族裔学生进入学校后,会因为自身文化与周遭环境错配而被排斥

第二章 视角

〰️
价值信念在生涯选择行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这一问题触及了文化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经典争论——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行动的。回答此问的一个经典范式肇始于韦伯,认为理想、信仰、价值观通过塑造动机(motivation)来驱动人类行为
〰️
[插图]
〰️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插图],社会学的基本任务正是“对以意向为取向的行为作解释性的理解”[插图]p.41,以探究人们行事与信仰的原因所在
〰️
:因为宏观的社会过程会以不同的方式投射到不同的个人身上,从而影响个人的生命历程,并反映在个人的意义建构上
〰️
南方大学被校友津津乐道的则是其“自由而无用”的情怀,即保持对现实功利的疏离,保持精神自由。南方大学十分倚重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本科培养理念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领袖人才

第三章 家境

✍️
玩文明呢
因为这个工作可以让我用钱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投票。你的决策能加速或减缓事情的变化。比如某种技术需要用金钱催化,你可以给它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加速这件事情的到来
〰️
不一样的,他们是在认清了整个现实之后依旧选择好好学习,而我可能是刚开始不知道做什么就去学习了。虽然中间看上去和别人干的事情都一样,但是人家的策略和动机都不一样
〰️
。而且他们知道其他的事情是什么样子,所以会比较专心不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干扰。像我,就天天看看这儿看看那儿,不知道自己在干吗
〰️
我很早就意识到,你成绩比我好,不代表你比我厉害。厉害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我那时候(高中)打‘魔兽世界’,每天回家都要开电脑,在当时的所谓‘好学生’里面,是不能想象的一件事情。只要在众人眼中你还是这个区间的就行,成绩差不多就行了,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比较重要
〰️
中下阶层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以实现向上流动[插图]。但本研究却表明,即便中下阶层的学生的确抱着向上流动的期待来到大学,他们事实上对“向上流动如何发生”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