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弗洛姆作品系列)

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
几千年了,读起来还是那么真实.文字又在现实里开花了
发起争取自由斗争的是那些渴望自由的被压迫者,反对的是那些维护特权的人。欲摆脱统治、谋求自身解放的阶级在斗争时坚信它在为人类的自由而战,因而可以以某种理想,吸引所有受压迫者,唤醒其内心深处隐藏的对自由的渴望。然而,在连绵不断的争取自由的漫长斗争中,曾经反对压迫的阶级在赢得胜利、需要维护新特权时,又成为自由的敌人。
✍️
老子小国寡民的幸福
,一般地说,人的基本冲动的满足与文化的关系是相反的;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
✍️
如同没有寄托坐牢关小黑屋,有吃有喝但会孤独到精神涣散
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
必须自我定位,在这个世界上扎下根,寻找不同于其前个体存在状态所具有的更安全的保护方式。此时的自由含义也与以往不同
✍️
需要社会化组织的协作
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
看起来是自由的,实际是社会把个人变成了社会需要的样子,以至于部分个体物化了
今天,尤其是中产阶级,受到垄断权力及资本强大力量的威胁。这种威胁通过强化个人的孤独感和微不足道感,对社会中受威胁群体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
宇宙既吾心,吾心既宇宙
人在实践上发现了新大陆,在精神上则发展了大同精神,一种如但丁所说的“吾乡即是全世界”[插图]的精神。人借此发现了世界
✍️
好像毕业离开家工作之后的独立,真正的接触社会
新自由注定要产生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无能为力、怀疑、孤单与焦虑感。如果个人想成功,就必须设法缓和这些感觉

(二)宗教改革时代

✍️
入世带来的窘迫感无法诉诸于现实,只能暂时在精神中寻找寄托
新宗教并非是富有的上层阶级,而是城市中产阶级、城市贫民及农民的宗教。它们之所以吸引了这些人群,是由于它们表达了这些人的新自由感及独立感,还有那种无能为力及焦虑感。但新的宗教教义并非仅仅清楚地表达了对经济秩序的变化所产生的感觉。它们借教义加强了这些感觉,并提出了化解对策,使个人能对付不堪忍受的不安全感
✍️
符合时代缝隙的精神
任何一种学说或思想的影响取决于它所吸引的那些人性格结构中的心理需求程度大小。要是该思想答复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强大心理需求,它将成为历史上的一种强大力量
✍️
大部分人有时候对社会的不满只是因为他没有享受到那些特权
他憎恨权威,所以反抗权威,但同时又崇拜、服从它。他的一生总有两个权威存在,一个是他所反对的,一个是他所崇拜的
✍️
这更加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路德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性的败坏及其完全无法自由择善。
✍️
这算是哥白尼式的转变吗
如果他有信仰,他便可以肯定自己能够得救。信仰是由上帝赐予人的。人一旦有了确定无疑的主观信仰体验,便能确信自己的得救
〰️
它并非植根于自由思考和敢于质疑既定观点的理性怀疑,而是源于个人的孤立和无能为力感的非理性怀疑,他对世界满怀焦虑,满怀仇恨。理性答案永远不能治愈这个非理性怀疑。只有在个人成为富有意义的世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它才会消失
〰️
即通过消灭孤立的个体自我,通过使个人成为一种个人之外的握有生杀大权的人手中的工具,来寻找肯定。对路德而言,这一权力便是上
〰️
从心理角度讲,信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它可能是内心与人类相连并肯定生命的表示;也可能是对那种根本的个人怀疑情绪的一种反应构成,这种怀疑情绪植根于个人的孤立与对生活的消极态度中。路德的信仰便具有那种补充特性。
〰️
平息怀疑的现代企图,无论是强制性地奋斗以渴求成功,还是坚信有关事物的无限知识可以回答对肯定的渴望,抑或臣服于一个负有“肯定”责任的领袖,这些方案都只能消除对怀疑的主观意识。
〰️
路德的“信仰”就是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它与个人完全臣服于国家和“领袖”的原则有很多相同之处
✍️
有时候我们做的努力不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而是被动消极的努力,变成了现实中的卷
这种意义上的活动具有强迫性质:个人必须积极活动,以克服他的怀疑感和无能为力感。这种努力和活动并非内在力量和自信的结果,而是绝望地逃避焦虑。
〰️
个人必须积极活动,以克服他的怀疑感和无能为力感。这种努力和活动并非内在力量和自信的结果,而是绝望地逃避焦虑。
〰️
中世纪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对社会各阶级都有一个主要影响:个人陷于孤独和孤立,人自由了
✍️
阿三也是赎罪
恰恰是那些植根于这个性格结构中的特质——强迫自己去劳动、厉行节俭、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他人达到目的的工具、禁欲主义以及强迫性的义务感,已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它们,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它们是塑造人类能量的特殊形式,并在社会进程中成为一种生产力。

第四章 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

〰️
人们自然会觉得传统的束缚消灭得越多,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大。然而,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虽然人除掉了自由的旧敌,但性质不同的新敌又出现了。这些新敌基本不是外在束缚,而是妨碍人格自由充分实现的内在因素
〰️
任何一个社会的整个文化精神都是受社会中势力最强大的那些集团的精神所决定的。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这些集团握有权力,能控制教育制度、学校、教会、新闻出版、剧院,并能将自己的观念灌输给所有人。不仅如此,这些权势集团声望如此之大,以至于低层阶级急于接受并模仿他们的价值观,并在心理上向他们看齐
✍️
个人的这种孤独更容易被现在的资本所利用。
个人更加孤独、孤立,成为他自身之外的某些强大力量手中的一个工具。他成为一个“个人”,但却是一个疑虑重重、无安全感的个人
✍️
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是对人本我的忽视
大部分现代广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它并不诉诸理性,而是情感;像其他任何一种催眠暗示一样,它先着力在感情上征服对象,然后再让他们在理智上投降
✍️
民主而又不民主
政治宣传的规则绝对不是让他有清晰冷静的思维,即使在民主国家里也是如此。面对宣传里展示的政党的权力与规模,个体投票人不禁会觉得渺小而又微不足道。

(一)权威主义

〰️
我要讨论的第一种逃避自由的机制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
✍️
历史已经证明也将继续证明只有 G 才能救中国
我统治你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就必须绝对服从我
✍️
互为因果
施虐者需要他所统治的人,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的力量感是植根于统治他人这个事实的。这种依赖有可能完全是潜意识的
〰️
实际上,他“爱”他们是因为他主宰了他们
✍️
用一种压倒性的权利去施虐强迫人们隔离,又被一种压倒性的权利施虐与他们去执行。
羞辱与奴役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最激进的目的是让他受苦,强迫他忍受苦难,但却无法自卫,因为没有比折磨他、使他受苦更能体现权力的伟大的了。从完全主宰另一个人(或其他有生命体)中获得乐趣恰恰就是施虐冲动的本质。
〰️
。一种情况是我把自己消解在一个外在的权力中,我失掉了自我。另一种情况是,使别人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扩大自我,并获得独立的自我所缺乏的力量
〰️
有破坏欲的人想毁坏其目标,也就是说,欲收拾它并除掉它。而施虐者则是想主宰其目标,如果目标消失,他便感到痛苦。
〰️
如果统治我的人是如此伟大或完美,那么我就不应当因服从他而感到耻辱。我不能与他平起平坐,因为他比我更强大、更聪明、更完美,等等。结果是,在抑制性的权威中,对权威的仇恨或者对它的盲目高估与崇拜之情就会增加

(三)机械趋同

✍️
美其名曰和光同尘
人放弃个人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与周围数百万的机器人绝无二致,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用不着焦虑了。但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便是失去了自我。
〰️
我们的许多决定并非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建议的结果。我们成功地说服自己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而事实上,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我们的生命、自由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与别人的期望和要求保持一致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
普通人最难忍受的似乎就是不能被一个更大的群体认可和接纳。
〰️
。任何政党一旦夺取了国家的权力,都可利用人们害怕孤立和相对薄弱的道德原则的帮助,赢得大部分人民的忠诚。
〰️
如果个人靠多年节衣缩食积攒的钱并非因自己的过失就一下子没有了,积蓄还有什么用?如果国家违背了诺言,银行的纸币和公债全都成了一堆废纸,那么还可以再信任谁?
✍️
没有物质的丰盈,就得给我精神的满足
其他非纳粹分子也可以从犹太人和政敌那里抢得饭碗。至于其他人,他们虽未得到更多的面包,但观看到了“热闹的演出”,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这些施虐奇观和优于其他人类的感觉至少能暂时弥补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贫穷。
〰️
如果他首次迈出令自己备感渺小的小作坊或大工厂,去参加群众集会,被成千上万怀有同样信念的人所包围,他自己就会顺从于所谓集体暗示的魔力般的影响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
能跳出这种幻觉的都是少数人,他们同时要承受跳出幻觉后的无力感,追求终极关怀成了一生的追求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现代人表面上是乐观进取的,实际上却被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击垮,呆呆地注视着灾难一步步逼近,好像全身瘫痪了
✍️
粉丝经济,饭圈文化
,即,欣然接受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和任何一个领袖,只要他许诺使人兴奋激动,只要他能提供一种自称使人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秩序的政治结构和象征旗号即可。人变成机器人,丧失对自我的信心,这正是法西斯主义政治目的的沃土。

(二)自由与自发

本书的论点就是,对现代人来说,自由有两方面的含义:他冲破了传统权威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并成为一个“个人”,但他同时又变得孤立、无能为力,成为自己之外的目的的工具,与自我及他人疏离;不仅如此,这种状态伤害他的自我,削弱并吓坏了他,使他欣然臣服于新型的奴役。相反,积极自由则意味着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意味着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地生活
✍️
哈耶克看了直摇头
必须用计划经济取代社会的不合理性及无计划性,计划经济代表着社会自身有计划的具体努力。社会必须像主宰自然那样理性地主宰社会问题
挂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招牌野蛮压迫全体人
✍️
大秦万年啊
有一种方法,可以界定民主政体与法西斯主义之间区别的真正含义,民主政体是一种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经济、政治及文化条件的制度。法西斯主义,无论打什么旗号,都是一种使个人臣服于外在目的,削弱真正个性发展的制度。
与法西斯主义之间区别的真正含义,民主政体是一种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经济、政治及文化条件的制度。法西斯主义,无论打什么旗号,都是一种使个人臣服于外在目的,削弱真正个性发展的制度
任何大工业体系范围的计划经济都要求高度的集中,并随之需要一个官僚机构来管理这个集中化了的机器,相反,为了使每个个人及整个体系中每个最小单位都能积极地控制与合作,又必须高度分权。除非下面的人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上面的人制订计划,除非社会生命之流不停地自下达上,否则计划经济必将成为操纵人民的新形式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现在一些人又开始回头看毛选了
思想能成为强大的力量,但只有在它们答复了某一既定社会性格中最突出的某些特殊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虽然生命的基本条件塑造了人的性格发展,虽然没有固定的生物学上的人性,但人性仍有它自己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是社会进程演化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但我们仍然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受历史状况决定的。其次,弗洛伊德的基本原则是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封闭的系统,天生具有某些生理上的冲动,并把性格的发展解释为对这些冲动被满足或受挫的一种反应
们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一般是植根于社会性格中的,社会性格本身是由某一既定社会的生存模式塑造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质反过来又变成塑造社会进程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