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笔记
趣说汉朝407年(全三册)
1 分封:刘邦的权宜之计
最后,郡县制确实也有它不合时宜的地方。因为它太过先进,不符合落后的现实条件:中国的国土面积实在太大,当时的交通条件也实在太差。
2 汉武帝问策
第一,三皇五帝治国,改革制度,创造礼乐,后世的统治者也都一一继承。然而圣明之君死后,明明礼乐和制度都还在,国家却逐渐衰败,王道也逐渐败坏,乃至出现了夏桀、商纣等混蛋君主。这是为什么?第二,数百年来,有很多君主和有识之士想用圣君的传统来扭转颓势,为什么最后却统统失败了?到底是旧传统本身有问题?还是天命要国家灭亡?第三,如果一切人为努力都终究无用,礼乐制度终究会衰败,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一开始却能承受天命?
4 刘安与汉武帝的思想分歧
今人如何才能有这种畅谈的场景呢
每次刘安进京,汉武帝都要拉着他聊天,话题包括了古今得失、炼丹技术,诸子百家、修身养性、诗词歌赋、写作技巧,等等,几乎无所不谈,两人能从白天聊到晚上,终日不倦。
3 盐铁专卖:日常生活里的大生意
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名臣管仲搞了一场经济改革“唯官山海为可耳”,简称“官山海”,意思是国家控制山川湖海的产出。
5 尘归尘,土归土
是人就会犯错。事实上,“巫蛊之祸”就植根于汉武帝的重大失误,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它是汉武帝做出的错误决策,被政治野心家所利用,最终给统治阶层、国家和百姓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5 民贼独夫,恶贯满盈
汉武帝在43岁那年,写下了名篇《秋风辞》,感慨青春已逝,衰老即将来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5 是法家还是儒家?
你们这些儒生,吟诵干枯的竹简,朗读死人的语句,自以为掌握了大道理,实际上对政务一窍不通,估计连个监狱都管不好。世道不同,
2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日逐王前来联系投降,这事儿太大,已经是要外交部出面的大事儿了,不是,也不应该是郑吉区区一个屯田司马能应对的。但从渠犁到长安,路途遥远,他又必须快速采取应对措施。于是郑吉当机立断,点起屯田的全部士卒,又发动了周边龟兹等国共五万兵马,浩浩荡荡、高规格地去迎接日逐王。 这一场景跟当年霍去病迎接匈奴投降颇为相似,日逐王带着手下一万两千多人,见到了郑吉后,两人交谈甚欢,随后,郑吉将这一批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在河曲(今青海省一带)。在去河曲的路上,有不少匈奴人逃亡,不想归顺汉朝,郑吉就像当初的霍去病那样,手起刀落,当场斩杀。这番操作极大震慑了日逐王,他丝毫不敢再起异心。 日逐王投降汉朝,不仅意味着匈奴的内部矛盾已不可调和,也意味着匈奴就此失去了在天山北麓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至此,整个西域,无论天山南北,都已经在汉朝控制之下。
1 疯狂的“祥瑞”
说谁呢
如何评价汉宣帝的这种行为?这就好比一个之前成绩不好、后来咸鱼翻身的学生,天天发朋友圈晒奖状,强调“我很棒”“我很出色”“我要证明给你们看”,一开始看上去还很励志,看多了就让人很反感,更让人觉得他早年的自卑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6 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
刘更生被贬为庶人,从此投身学术,后来又改名刘向,编了《战国策》《山海经》《楚辞》等巨著,成为超重量级的学术宗师。
3 疯狂地改地名
twitter 改 x
第六类是看上去王莽纯粹闲得无聊,非要找点事做。比如把单字的县名改成双字,在新地名上使用反义词,比如东昏改为东明,曲周改为直周,刚县改为柔县,符离改为符合,无锡改成有锡,无盐改成有盐。
3 四面烽火,天灾加持
‘三年自然灾害’
但如果有一天,老百姓连饭都没得吃呢?能造成这一现象的,除了秦朝那种把人当畜生的统治措施,那就只剩下大规模的天灾才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