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思想思想
思想我们的思想
✍️
技和术的区别,技就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术就是学习和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接近智慧的层面.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
摘掉一棵树上的叶子,书还是这棵树,树枝就少了一片叶子,有点像正确的废话.
,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
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
这就有点马克思主义的味道了,历史唯物主义
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
现在变成了商读传家或者权读传家
耕读传家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
王德峰说人到了四十还不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四十而不惑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
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
列子·杨朱》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庄子》有许多地方加以发挥,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第八章 名家

吕氏春秋》还有个故事,说是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见《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南方无穷而有穷
例如做一张木桌,从木料的观点看是毁坏,从桌子的观点看是建设。由于毁坏与建设是相对的,所以用不着人毁坏连环,而“连环可解也”。
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用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
“太一”就是“道”。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谁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
✍️
越宣扬什么,就越缺什么.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
仅仅思想和解是不够的,还需要本我的释放。比如四处走走已经成了人类精神释放的刚需
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
庄子只是用取消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
知道的越多,才能知道的越少。然后知道的越少,才能知道的越多。
他们是无知的人,不是不知的人。这种后来获得的不知状态,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的状态。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
也许返璞归真在精神上更容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还侈谈不要有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他这样侈谈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若真的没有知识了,那就连他的讨论也没有了。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
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
✍️
大知为大知之世,小知做小知之事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
西方宗教改革
一阐提人(即反对佛教者)皆得成佛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庄子·外物》)中国哲学的传统,把用词叫做“言筌”。按照这个传统,最好的言说是“不落言筌”的言说。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
放到世俗中,就是中一千万还去上班
意谓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做。可是他所要做的,仍然不过是平常的事。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插图]
✍️
有点像数学游戏
[插图]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花是花,因为气聚时遵循花之理;叶是叶,因为气聚时遵循叶之理。
圣人虽有情,而无累。让我们回到以前举过的例子。假定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如果遵循他的自然冲动,他就会立即冲上去救那个小孩。他的成功一定使他欢喜,他的失败也一定使他悲伤。但是由于他的行为廓然大公,所以一旦事情做完了,他的情感也就消逝了。因此,他有情而无累。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王德峰也这样说,现代人更追求生命体验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没有说“道”实际上是什么,却只说了它不是什么。但是若知道了它不是什么,也就明白了一些它是什么。
✍️
色即是空
佛家又加强了道家的负的方法
✍️
维特根斯坦:不可以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
因而就不能对于它说什么,所以最好是完全放弃形上学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