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微信读书笔记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程猛) (Z-Library)

摘要

✍️
社会摇,校园低俗
:底层子弟通过生产群体亚文化,主动放弃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最终陷入阶层复制的自我诅咒。
〰️
读书的料”的文化生产突显出中国底层特有的文化资本
〰️
底层子弟的文化生产具有复杂性,伴随高学业成就而生的是一个隐匿的暗面。在逐级跨越学业阶梯的过程中,他们生发出了一个复杂的、以农村出身为中心的情感结构,身心难得自如。“懂事”虽然让他们融入了家庭共同体,但也同时框定了他们的家庭角色,限制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衍生出与家人爱怨交织的关系结构。此外,他们还在阶层和文化穿梭的过程中成了村庄的边缘人,面临人际交往的双重高墙,缺乏文化归属感。(5)“读书的料”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另一代价是基于个人苦修之上的片面发展,引发严重的成功焦虑,承受贤能主义的竞争风险,陷入异化与自我疏离的困扰,甚至走向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

三、最初的探索

〰️
“那种认为"在我国已经没有阶级之分’的观点是缺乏常识与极为荒谬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4》显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
不能未经争取就承认失败

二、“读书的料”

〰️
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
“所有的说法,包括谎言,都是一种姿态和立场,在虚假的叙述背后总是隐藏着一种真实的态度

一、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理论

〰️
现代社会看似公平的教育体制显然并没有帮助大多数底层子弟打破命运的枷锁,社会阶层的固化广泛存在于被认为是最民主的欧美国家

三、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常见的教育误区,即教育可以创造机会,向上流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文凭提供了成功的良机。事实上,唯有经济增长才能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只对工人阶级中的少数人开放
〰️
试图表达一种对学校权威与“循规者”的抗柜,而且最终形成了一套既颇具自信又能自我保护的文化特质:苦中作乐、吃苦耐劳、男性气质、幽默感、重实践而轻理论
〰️
但历时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种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此,要将工人阶级文化看作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依然存在严重障碍。

五、“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
第一,不容易沦落到底层;第二,他们在专业职称上更容易获得晋升;第三,他们要从中级晋升到高级很难

一、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

〰️
白居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城里居住的人都能说出许多关于农村生活的真理来,诸如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人的心理等等。但正如“你可以分析出一个柠檬有什么化学成分,却不能分析出它是什么味道
〰️
1978年中国非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高出农村居民1.9倍,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57元,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69.63元,其中食品支出46.59元,占65.8%。以恩格尔系数衡量,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二、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

〰️
农业劳动的艰辛、生存世界的逼仄促使“读书的料”洞穿了自己的命运,生出了一种特别的渴望

三、物或损之而益

〰️
。如老子所言,“故物或损之而益”"。一些看似不利的生活境遇,实则可能演化出创造的奇迹

(D-F-1)

〰️
他认为“他人是注视着我的人,而我就相应地是被他人注视的对象,即我的为他存在。……于是我从主体变成了对象,从自为变成了为他,我的超越性变成了被超越的超越性。

三、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

〰️
读书的料”虽然在村落里被视为王子和公主,但村落里的王子和公主不是抱在怀里娇惯的,而是要去念书的

第四章文化生产的暗面

〰️
遵循的是“物或损之而益”的文化生产逻辑

一、隐藏的社会排斥

〰️
你花钱如流水,因为你从小不缺钱。她节衣缩食,因为从小困苦。这能说明谁错,谁都没有错?只是不同而已。你想要尽情享受生活,而她却想要严格控制支出;你和她谈尤利西斯,她给你说知音读者故事会;你看党同伐异偷自行车的人,她要看乡村爱情韩国泡菜:你说能不闹吗?"

第四节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①

〰️
奥巴马(Barack Obama)在上大学前夕,一个要好的朋友警告他大学会让他“把自己的种族遗忘在门口,把自己的同胞抛弃在身后”@。照此,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可能也面临把自己的农村身份遗忘在大学的门口,把自己儿时的小伙伴抛弃在身后的境遇。A-F-1 的感受却并非如此,倒像是被故乡抛在了身后

二、剩余性观念的启发

〰️
美国中上阶级的价值观念是(1)认为人类本性是善恶参半的;(2)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认为人是能够征服与控制自然的;(3)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更重视未来,因而能够延缓满足:(4)在对于生活意义的评价上,不是重存在或者发展过程,而是重行动;(5)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更重个别性,而不是集体性。”但下层的价值观念则相反,认为(1)人性本质是恶;(2) 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宿命论的观点;(3)在时间价值上更重视现在:(4)对生活意义的评价上,更重视存在,及时寻乐:(5)更重视集体性等。@

图 3:中国底层的文化资本

〰️
我们颠覆了这种观念,认为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是一个基于底层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体验的独特文化生产过程。他们的学业成功是成功地创生、维系底层文化资本以及将其独特力量绽放到极致的结果,而不是由于文化移入或弥补某些他们本没有的东西的产物。

二、创造性的道德根基

〰️
。这种文化生产创生出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余论 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
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
相比于马克思单纯在经济结构意义上看待社会分层,韦伯则是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重维度理解社会分层。因此,相比于马克男提出的阶播二分法,书伯则强调“真正导致共同行为和阶缓利益的。归机结底是市场状况,人们对市场机会的占有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

第三节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
当自身的匮乏与现实相撞,幻灭感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在体尝幻灭感之后,支撑他们学业成功的道德世界也可能会随时坍塌,他们可能既无法维系对家人的道德责任,又无法承担读书人的历史使命,甚至会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进入精英大学的这些“读书的料”,还可能成为中国“士”的一部分,成为维护“道统”的中坚力量吗?在这个金融资本横行的时代,他们还能够在负重私领域道德的同时走向公共道德吗?他们还能够承担这一代读书人对家人、社会、国家的历史使命吗?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