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笔记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孙立天
第一章 佟家的奴才
对于读史的人来说,一定有疑问,为什么满人士兵会有这样的意识,认为西洋人有用,从而刀下留人?
第四章内务府的人
枫桥经验
通知各地传教士,尽量把地方上的问题就地解决,不要把事情闹到京城来。他们认为不可能每一次都有好运气,如果礼部哪次因为某个地方案件给出一个不利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会在全国范围都产生负面影响
法国当时的大师如伏尔泰和卢梭都数次找到傅圣泽当面请教中国方面的问题,以及他对很多哲学问题的见解。傅圣泽把中国古代主要的经典都带回了法国,开启了法国的汉学研究进程,以至于后来两百年,法国在汉学研究领域都是欧洲的翘楚。
各种小组
由于有朝廷的规章制度在,后来康熙和传教士都在有意识地避免把问题送到朝廷的官僚体系下去解决
第五章 教皇使团和康熙派出的洋钦差
后来西藏方面直接认定康熙是文殊菩萨转世,康熙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号
跋
当时传教士真正头痛的问题是中国人学得太快了,他们担心以后没有科学知识继续教给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这就使得中国错过了西方科学革命中最重要的18世纪。在谈论近代西方科学革命时,很多人都喜欢上追希腊罗马。但实际上希腊罗马后一千多年,欧洲科学并没有什么大发展。欧洲科学革命中最关键的反而是从阿拉伯传到欧洲的代数,以及在代数上发展出的微积分这两个实用的数学工具。牛顿就是使用这两个工具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第一人,开启了18世纪欧洲科学的井喷式发展。
可惜在代数就快要进入中国时,持续了大约一百年的西学东传,随着康熙的驾崩和雍正的登台而逐渐停止了。当然历史无法假设,要是康熙之后的雍正皇帝没有为难皇三子,是不是西学引进还能持续,从而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无从知道答案。但可以知道的是,西学没能继续传播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不是传统士人不接受西学的问题。毕竟从万历年间算起,中西互通在明清之际切切实实地走过了一百年。
致谢
穿越历史,怀古伤今,有苦有乐。现实世界中身边都是些做金融的朋友,耳濡目染,学到了些市场翻腾的本事,也少了些柴米油盐的烦恼。初中都没毕业的父母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祖上都是读书人,给我讲些“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前朝家事。“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潜移默化中我也渐渐相信曹丕所谓“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选择。好在妻子主外,我安于以house husband 自居,才有了这些年咬文嚼字、捻须苦吟的奢侈。